快捷导航

常识“灵活用工”会成为下一个热门赛道吗?2024/1/16

[复制链接]
查看: 22|回复: 0
发表于 2024-1-16 08: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社会场出现一个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斜杠青年行列,多重职业也成为一种常态。出现这一原因,除了年轻人对于工作选择比较随性、洒脱、“整顿职场”外,很大是由于经济增数放缓就业不充分,导致收入水平下滑,所以大多年轻人都需要想尽一切法子补贴家用。灵活用工平台大全https://www.jinglingyunxiang.com/ 京灵云享集团是数字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集团深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业务涵盖灵活用工、薪酬代发、税务筹划等相关服务。依托于集团自研灵活用工SaaS平台,打造一站式人力资源全域全场景结算平台。咨询热线:400-8898660!


  所以会常听到类似调侃,“老王的自由职业的收入都比我高”,或是“这年头,谁还没几个副业”等等。

  虽然充调侃,但是“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这句话,真实表达了人们对于不同职

  业,不同人生的向往。当然,趁着年轻多搞钱,增加财务收入也很重要。

  时代变了,工作方式也变了。

  根据领英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显示,70后第一份工作平均干满四年才换、 80后第一份工作能坚持3年半,90后大约在19个月,95后约7个月时间,就会炒掉自己的第一任老板。

  也正应证了那句话供求关系显现,灵活用工市场呈现出蓬勃态势,时代为他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本文将从灵活用工的发展现状、驱动因素、资本关注情况、行业形式等多个维度,来分析灵活用工的未来。

  01

  灵活用工的发展现状

  灵活用工区别于固定全职,等同于“灵活派遣”,它由派遣公司承担全方位的法定雇主责任,在派遣人数确定、派遣周期、 派遣人才的筛选方面都非常灵活的一种用工形式。雇佣企业可根据用人需求灵活地按需雇佣人才,双方不建立全职劳务关系。这对与用人方而言,可按时使用、随时停止,不需要办理复杂的入职流程,节约了企业成本。比如兼职、自由职业这、劳务派遣等都可以属于这个范畴。

  近年来,灵活用工逐渐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1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多步并举做好稳定就业,要求大力支持灵活就业。不仅如此,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加大对灵活就业保障支持”,灵活用工重要性持续凸显。

  除了政策支持外,互联网技术快速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断推动着传统行业革新,灵这也为灵活用工提供了客观条件。

  当前我国灵活用工市场飞速发展,线下“互联网+人力资源”成为了该行业最热门的话题。

  据数据统计,现如今,灵活就业人员就已多达1.23亿,2021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预计2022年底,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会突破1万亿元,到2023年灵活用工将达到1.34万亿市场容量。

  02

  灵活用工的驱动因素

  1、政策推动

  合规趋严,更严格的合规和成熟的工会制度的落地,进一步促进国内灵活用工快速发展。2008年《劳动法》、2012年 《修正案》和201 6年营改增的实施都对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市场需求

  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下对公共劳动的需求缺口持续扩大,极大促进灵活用工快速发展。尤其是生活服务相关子行业,比如餐饮和住宿,因此在全职用工的条件下会产生劳动力在时间上的浪费,基于灵活用工平台可以实现在不同时间、地点、行业任务的错峰调度,由此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据统计,在2014-18 年释放了约30.8万名灵工用工人员,占期间全国灵工人数增量的52. 4%。预计,新经济领域在2019-2023年贡献的灵活用工人数增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至64.7%。

  03

  资本涌入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招聘与工作的模式受到打击。过灵活用工平台让企业和求职者在线上对接的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复工。所以说,灵活用工是人力资本服务的未来模式。

  灵活用工投融资从数量和金额综合来看,2021年 是投融资热度最明显的一年。年投融资数量达到17起,金额达到26.93亿元。随着国家各项保障性政策的出台以及灵活工人数量的上涨,预计行业投融资规模将持续增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满看秋色

  • 反馈建议:麻烦到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满看秋色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3009016号-3 )